在民族团结的新时代背景下,医员工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由威廉希尔体育牵头,跨越地域、民族、专业与院校的“三下乡”实践队伍——“闽医返疆行,卒中润天山”实践队,以“融民族、跨院校、多专业、共联合”的四维实践模式,在新疆昌吉州谱写了一曲充满温度与智慧的青春实践之歌。
实践队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队员组成,民族多样性成为团队最鲜明的底色,队员们使用民族语言开展健康宣教、走进少数民族朋友家中感悟民族文化。
在昌吉广袤的牧区与村落,实践队员们克服语言障碍,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向少数民族群众详细讲解脑卒中早期症状识别和急救措施。他们精心制作的双语健康手册图文并茂,将专业的医学术语转化为牧民们熟悉的语言表达。宣讲过程中,队员们还创新采用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的方式,邀请当地群众参与角色扮演,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120”识别法等实用技能。这种“接地气”的健康宣教方式,让医学知识真正走进了牧民的心坎里。

宣讲结束后,热情的维吾尔族同胞邀请队员们到家中做客,端上香甜的哈密瓜和葡萄,弹起悠扬的都塔尔;在欢快的乐声中,当地群众现场教学传统舞蹈,手把手指导队员们学习民族舞步。队员们也积极分享汉族文化,讲述中医养生智慧。这种你来我往的文化互动,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在欢声笑语中自然流淌,构筑起跨越民族的情感纽带。
这场别开生面的健康宣讲与文化交融活动,不仅提升了牧区群众的健康素养,更深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认同。牧区加帕尔大叔的感悟:这些娃娃们大老远来,用我们维吾尔语讲“脑卒中”,还手把手教我们怎么预防,真是太贴心了!“那个手指操真好用”(说着现场演示起来),简单又管用。我老伴血压高,也让他学。这些老员工还留了维语版的宣传册。”。队员贾静雯感慨:“语言或许有差异,但健康关怀与文化交流的心意相通。”

这支跨地域、跨院校的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各自擅长,让来自威廉体育、新疆医科大学和西南医科大学的学子们在服务中相互学习,在实践中共同成长。各校队员立足自身专业优势,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健康服务项目,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动局面。

威廉体育团队创新采用“情景剧+互动教学”模式,将专业的影像诊断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脑卒中防治情景剧。队员们还精心编排了预防中风的手指操,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健康知识入脑入心。李幸阳通过扮演中风患者,生动演示如何识别中风征兆;临床医学专业的胥同学则化身“家庭医生”,通过互动问答讲解“120”识别法。最受欢迎的是影像技术专业设计的“手指健脑操”,78岁的张奶奶笑着说:“这些娃娃们教的手指舞,我每天看电视时都在练,记性都比以前好了!”
新疆医科大学学子则发挥临床技能优势,不仅现场演示标准化CPR急救流程,更手把手指导居民进行实操练习,让“黄金四分钟”急救技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把急救培训变成“沉浸式体验”。“手臂要伸直,用上半身的力量...”他们耐心指导每位尝试操作的居民。张女士在指导下成功完成整套操作,激动地说:”原来光听懂了还不行,实操才能真正掌握正确方法!”

西南医科大学团队立足中医药特色,开设“中医养生小讲堂”,通过讲解药食同源理念,让传统医学智慧在边疆地区焕发新活力。
这种跨校协作不仅丰富了健康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搭建起校际交流的宝贵平台。队员们通过联合备课、经验分享,既拓宽了专业视野,又深化了对不同地区医疗特点的认识。正如新疆医科大学的孙竟博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自公司的特色,更在交流中碰撞出服务基层的新思路。”这种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正在书写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崭新篇章。
队员们在现场进行“健康知识闯关赛”,将队员们各自的专业特色融入趣味问答中。社区居民进行作答,在“卒中谁与争锋”“急救情景模拟”等环节中边玩边学。社区朱书记感叹:“这样的健康宣传我们第一次见,动手去参与,知识记得特别牢!”

队伍充分发挥医学学科交叉优势,在服务实践中构建起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来自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检验学、临床医学等不同专业的队员们各展所长,在昌吉市医疗机构的放射科、检验科、眼科等科室开展深度实践。他们不仅实地操作DR机、裂隙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专业设备,更通过与基层医护的深入交流,切身感受到分级诊疗体系下的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团队创新推出对内先科普再由少数民族对于汉化程度较少的老年人进行科普:影像专业员工化身“放射知识讲解员”,用“相机拍片子”的生动比喻帮助居民理解影像检查原理;眼视光员工开设“护眼小课堂”,教会牧民们如何通过简单自测发现早期白内障;检验专业队员则设计“化验单解读指南”,让晦涩的医学指标变得通俗易懂。这种多专业视角的融合碰撞,既破解了基层群众“看病不懂医”的困境,又提升了健康宣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队员们表示:“这种跨专业协作不仅拓展了员工的临床思维,更让我们认识到,解决基层健康问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用'全科医学'的视角来回应群众需求。”正是这种多学科协同的创新实践,让健康服务真正做到了“精准对接、有效供给”。
队伍积极构建“校地共建、多方联动”的服务模式,充分整合社区、政府、公司等资源,推动社会实践从单向帮扶向协同共治转变,让健康服务更具广度、深度和温度。
在昌吉市水利局的合作支持下,团队走进当地养老院,不仅为老人们细致讲解脑卒中预防和中医药养生知识,还结合水利局专业优势,融入节水护水科普,让健康宣教与生态环保同频共振。

与此同时,团队与昌吉市第十小学携手走进昌吉市博物馆,在历史文化的浸润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通过生动讲解、互动体验,孩子们在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厚重历史中,潜移默化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大手拉小手”的实践模式,既拓展了小员工们的视野,也让老员工在志愿服务中深化了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解。
这些创新联动,不仅放大了实践效能,更构建起“政府引导、高校赋能、社会参与”的公益生态圈,让每一次行动都成为凝聚共识、促进交融的生动实践。
“哥哥姐姐们教的急救知识我都记住啦!”三年级的热依娜骄傲地挺起胸膛,“回家我要教爸爸妈妈,如果看到有人晕倒,要马上打120,还要做心脏按压。”她边说边在胸前比划着按压动作,认真的样子逗笑了周围的同学。
班主任李老师感慨道:“这样的实践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心底种下了民族团结和医学梦想的种子。你看他们现在讨论得多起劲,有的说要当医生,有的说要当护士,这都是最生动的职业启蒙教育。”

从城市社区到草原牧区,这支“四多”实践队以青春足迹丈量健康中国,用多元共融的创新实践谱写了新时代医者仁心的动人篇章,这支队伍怀揣医者仁心,跋涉于苍茫山野,在牧民的毡房里点起健康的酥油灯,在错落的村舍间播撒医学的星火,在社区讲堂演绎生命的交响,在敬老院的晨光里书写晚晴的诗行。他们用汉维哈三语编写的健康手册,成了老乡们翻得最勤的“生活指南”;几个医公司的学子们挽起袖子,把脑卒中、急救科普、中医小妙招串成了一条完整的健康链。那些挂在门楣上的哈达、塞进口袋里的水果,都在诉说着比病历本更动人的故事。

这支队伍以仁心为砚、以医术为墨,在生命画卷上勾勒出民族团结的同心圆。当不同民族师生共同为牧民测量血压时,当多院校团队协作破解偏远地区就医难题时,健康帮扶的过程已然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正如带队老师所言,这些年轻人在送医送药的同时,更播撒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服务群众的最前线绚丽绽放。
(转载自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
